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各個地方之心得

渥太華:鬱金香節的由來,因為一場戰爭,一個臨時頒布的政策,形成了加拿大和荷蘭這種有好的關係!!在關鍵時刻,就算加拿大不頒布那個命令,荷蘭也是無話可說。所以,我猜就是因為這樣,加拿大才更珍惜這份情誼吧!!

印度:泰姬瑪哈陵的由來及外觀介紹。一段感人的故事,感覺只會在小說出現的故事,活生生在現實發生,並有建築物留下來見證這段淒美的婚姻。外觀的設計,包含了泰姬的喜愛,回教的習俗及沙基罕深深的愛戀。

秘魯:納斯卡圖騰的由來、傳說、繪圖者及圖片。意外由飛機上的乘客所發現這些巨大的圖形。這些圖案有些是天上的星星,有些是地上的動物。很多東西都在科學家研究後,形成了一個個的謎團。種種跡象顯示古文明比現代文明進步,若是這樣,為什麼這些文明會消失?又是什麼原因使他們消失?

約旦:介紹佩特拉古城。佩特拉(Petra)源自於希臘文,是岩石的意思。佩特拉古城又稱玫瑰紅之城,因為紅色的山壁,紅色的山壁好像和氣候有關。很特別!因為歷史因素,整座城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埃及、希臘、羅馬和亞述文化的特色。

澳洲:介紹雪梨歌劇院的建設與由來。建造者烏特松是一個特別的人,一個特別的想法後來變成雪梨的特色,卻因外界的批評,離開雪梨。剩制到後來完工也沒回來看過這個作品。批評是會抹滅一個人的才華的,當出現一些想法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人,往往因不符合現在的認知而遭到殺害、批評的人真的不少。例如:伽利略。不論對錯,大家的胸襟還不夠大到可以接受想法不一樣的人的意見!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總合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地震~日本核電廠

環境資訊中心>日本地震 全球最大核電廠勒令停止運轉 07.07.16
http://e-info.org.tw/node/24540

環境資訊中心>日本新潟地震造成7人死亡 核電廠放射物質外洩 07.07.17
http://e-info.org.tw/node/24455

環境資訊中心>原能總署將協助檢察日核電廠 專家:一年內難恢復運轉 07.07.24
http://e-info.org.tw/node/24799

環境資訊中心>新潟大地震震出核安危機 07.07.31
http://e-info.org.tw/node/24883

環境資訊中心>核廠震災 原能總署抵日調查 07.08.07
http://e-info.org.tw/node/25070

心得:

地震,由於它的不可預測,往往因此發生很多令人傷心的事。

例如:土石流、房屋倒塌等悲劇!

但這些都怪於天災嗎?

其實很多都是可以預防和降低殺傷力的。

像土石流,重點在水土保持。

以這次日本和電廠的事,其實也有人在幾年前提出,

是否應改建或增加什麼設備之類的建議。

但人~都有"到時候再說"的想法。

總是要等到事情發生,才要想解決之道!

畢竟人非聖賢,懂的未雨綢繆的人還是少數。


地圖:
google map地圖
http://maps.google.com/maps/ms?ie=UTF8&hl=zh-TW&t=h&msa=0&msid=108958155601879071018.0004404b7e94953701c03&ll=37.429478,138.609695&spn=0.032852,0.079823&z=14&om=1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澳洲~雪梨~雪梨歌劇院



絕對位置:33°51'27.29"S 151°12'54.20"E
相對位置:座落在雪梨市區北部的環形碼頭

雪梨歌劇院是最能代表澳洲的建築物,更可以說是雪梨市的靈魂,並列於舉世文明的建築物之列。雪梨歌劇院從 1959 年開工以來,因為施工時數次延期,曾被人譏笑為 ” 未完成的交響曲 ” 。
這外觀像是一片片巨大貝殼的歌劇院,整整費時 14 年才落成揭幕,建築費用更高達一億二百萬澳元。開幕時,伊麗莎白女王二世還曾親臨。不過就如當初的評估一樣,雪梨歌劇院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物之一。
雪梨歌劇院佔地 120 平方公尺,位處中央火車站北方 6 公里處。在 1954 年由當時的新南威爾斯州特別委員會負責規劃,從首先的 30 個地點裡選擇了三面環海的 Bennelong Point 。
澳洲雪梨歌劇院內部
雪梨歌劇院內部,共有四個廳,分別為音樂大廳、歌劇院、劇場和音樂廳。音樂大廳座位有 3 千餘個,其餘各廳從 420 個到一千五百個不等。雪梨歌劇院的音樂大廳舉辦過無數的交響樂、歌劇、舞蹈、爵士樂和流行樂等大型演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大廳裡的大管風琴,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木桿風琴,由超過一萬個風管組合而成,巧奪天工,令人咋舌。
歌劇院內部有許多地方是用法國進口的玻璃所鑲嵌上的,配上澳洲獨有的建材材料,其內部建築結構則是仿效馬亞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
雪梨歌劇院內還有可口可樂博物館,裡面不僅記載了可口可樂一百多年的歷史,還陳列了無數懷舊的可口可樂紀念品。
浮現於雪梨港的歌劇院,在落日彩霞下,風景如詩如畫。歌劇院上數以萬計的白色瓷磚,如同白色風帆一般,在這三面環海的位置上,人們總是要為這壯麗的藝術品感動震撼。

雪梨歌劇院不僅是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雪梨的靈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雪梨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雪梨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雪梨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7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烏榮(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雪梨歌劇院彩券。

當1959年開工後,更證實了這個複雜設計的不可行,須重新修改。由於爭議不斷,烏榮在1966年請辭,並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雪梨歌劇院最後在西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雪梨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雪梨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雪梨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彩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齣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每年在雪梨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雪梨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

音樂廳(左圖)是雪梨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歌劇院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另外雪梨歌劇院還有一個小型戲劇廳(Drama Theater)和劇場(Playhouse),分別可容納544與398名觀眾,通常用於戲劇、舞蹈、或講座和會議的舉行。另一個Broadwalk Studio在重新整修後,即將於1999年重新啟用,適於音樂和實驗劇場使用。

建造雪梨歌劇院小故事

一提澳洲大城雪梨,一般人的腦海裡可能立刻浮現坐落在港邊、白色帆船造型的雪梨歌劇院。但也許不是很多人知道,這個獨特的建築在設計建造之際,經歷了好像是電影情節般的轉折,宛如戲劇般的情節,使得這座由丹麥建築師烏特松設計的雪梨新地標 憑添不少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早在一九四○年代末期,由於大眾紛紛要求雪梨興建一座可以讓市民欣賞音樂的場所,因此新南威爾斯州州政府在一九五五年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建築設計作品。經過兩年的時間,丹麥建築師烏特松從三十二個國家、兩百三十三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當年只有三十八歲、滿臉笑容的烏特松在一九五七年抵達雪梨,歌劇院是在一九五九年3月動工。執政的工黨州長凱希爾對烏特松前衛的設計深具信心,並且表示,耗資七百二十萬澳幣相當於新台幣一億六千五百萬元的「雪梨歌劇院」與政治無關,也不會因日後的選舉結果而有所變化。



但是由於造型奇特,建築工程極為困難,再加上追求完美的烏特松無法忍受絲毫的瑕疵,只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建築經費已經追加到九百八十萬澳幣,而預定完工日期也從一九六三年往後一再延期。



這時許多人開始對烏特松的設計產生懷疑,而外界對烏特松的批評,也因為支持雪梨歌劇院興建不遺餘力的州長凱希爾在任內去世之後,有增無減。一九六五年新政府接手之後,由於建築經費還是有如滾雪球般的增加,官方的態度轉趨強硬,一切以盡速完工為出發點,這也導致了烏特松和州政府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嚴重。在一九六六年初一次激烈的爭吵過後,烏特松終於拂袖而去。



這時歌劇院的三期建築工程,只到達第二期。由於第三期的設計已經完成,州政府向烏特松買下一百三十幅第三期工程的設計圖,並且另外指派了一組建築師接手烏特松未完成的任務。



一九七三年10月雪梨歌劇院終於正式完工,並且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開幕儀式。這個當初預算只有七百二十萬澳幣的前衛建築,最後花了新南威爾斯州政府一億兩百萬澳幣。



烏特松在離開雪梨之後,再也沒有踏上澳洲土地一步,澳洲雪梨大學在2000年因烏特松的傑出成就,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這位雪梨地標的設計者。但是烏特松以健康為由,僅由也是建築師的兒子代表接受。烏特松和他的兒子接著也參與了雪梨歌劇院的一些內部改建工程。



去年是雪梨歌劇院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烏特松在三十週年紀念當天,從丹麥透過視訊連線,祝雪梨歌劇院生日快樂。在眾人再度要求他回到雪梨親眼目睹他的偉大成就時,已經八十五歲的烏特松卻謙虛地表示,他對能夠再度參與雪梨歌劇院改建工程心存感激,雖然從三十七年前離開後再也沒有回到雪梨,他說他的建築精神以及設計筆,要比任何人都接近雪梨歌劇院。

澳洲雪梨歌劇院的設計者丹麥建築師烏特松,今天獲得有「諾貝爾建築獎」之譽的二00三年普里茨克建築獎,雪梨歌劇院的設計圖當年因為過於抽象不容於當地政府、受到許多人批評,烏特松在一次嚴重爭執中憤而退出設計小組,從此未曾踏進這個為世人驚嘆的建築。
普里茨克建築獎評審團週末宣布今年得獎名單時,讚譽這座聳立於雪梨港邊的帆船型白色建築,「是二十世紀建築中最偉大的傑作之一。」

評審團說:「雪梨歌劇院無疑是曠世傑作,是全世界知名的一座美侖美奐的偉大建築。不僅是雪梨市的象徵,同時是全澳洲、甚至全南半球的地標。」諷刺的是,即將屆滿八十五歲的烏特松,在雪梨歌劇院設計之初,因作品過於抽象,與雪梨政府發生嚴重爭執,大眾批評紛至沓來,一九六六年烏特松憤而退出設計小組。評審團說,烏特松當年所以會與澳洲政府發生爭執,主要是他的構想太過前衛,遠超越時代。

歌劇院直到七年後才完工,而烏特松從此未再返回澳洲,驗收他親手設計的這座偉大作品。

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里茨克建築獎,獎金十萬美元,頒獎典禮將於五月二十日在馬德里舉行。
一九七九年成立的普里茨克建築獎,是由芝加哥的普里茨克家族經營的HYATT基金會管理,烏特松是第二十七屆得獎人。

評審團主席羅斯契德說,除了雪梨歌劇院這座經典作品外,烏特松窮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無瑕、璀燦、寧靜的作品,從未出現任何突兀與不協調的作品。

烏特松目前旅居西班牙,在丹麥的建築事務所則由兩個兒子接掌。

地圖:http://maps.google.com/maps/ms?ie=UTF8&hl=zh-TW&msa=0&msid=108958155601879071018.00043e1db001cdac86c06&ll=-33.856602,151.215257&spn=0.002147,0.004989&t=h&z=18&om=1



資料來源:

地圖:

Google map
http://maps.google.com/

內容:

漢世界>澳洲>雪梨>雪梨歌劇院
http://www.skyscrapers.cn/city/aus/aus/syd/syd_landmark_SydOperaHouse.htm

YAHOO奇摩知識+>"雪梨歌劇院”是誰設計的?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12410348

圖片:

澳洲旅遊資訊網>雪梨歌劇院http://www.aubest.com/big5/ten/ten-6.htm

約旦~佩特拉古城



國名:約旦哈希姆王國

首都:安曼

面積:92,300平方公里

人口:5,611,202 人

宗教:92%伊斯蘭教(遜尼派),6%基督教(正教)。

相對位置 :北鄰敘利亞、東毗伊拉克,南接沙烏地阿拉伯,西與以色列為鄰。

絕對位置:經度:35.442489981651306
緯度:30.328805098514987


還記得好萊塢電影「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考古探險家印第安那瓊斯(Indiana Jones)和他父親,為了尋找耶穌最後晚餐時所使用的聖杯(關於聖杯傳聞可以參考達文西密碼),而惹來一場瀕臨生死交戰的神秘驚險之旅?雖然不是甚麼學者專家,充滿冒險犯難精神的旅人,不自覺地跟隨著電影腳步,也追尋到位於約旦(Jordan)南方,一座像時間般古老的玫瑰紅古城遺跡~佩特拉(Petra)。

佩特拉(Petra)源自於希臘文,是岩石的意思。傳說中,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出走埃及時,擊石出水,形成了摩西泉以供眾人飲用的地方,就是在佩特拉附近的瓦地木沙(Wadi Musa)。

西元前六世紀,納巴坦阿拉伯人(Nabataean Arabs)曾經在此建都,他們鑿嵌玫瑰紅岩壁,建造了這座世上僅有的城市,世人稱之為「玫瑰紅之城Rose-Red City」,舉凡古城中的宮殿、修道院、陵墓、劇場等,全都是鑿山建造,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石頭城City of Rock」,整座城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埃及、希臘、羅馬和亞述文化的特色。

佩特拉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古城遺跡,徒步少說也要花個兩三天時間,才有辦法全城走透透。不畏懼烈日的曝曬,沒有騎乘駱駝或驢子的旅人,踽踽獨行在這個古蹟城裡,自在地沈浸在時空隧道裡,沒有人干擾,也不怕身旁有人抱怨天氣太炎熱,或催促著趕行程。此時唯有獨處,才能領略這座玫瑰紅古城的美。雖然偶而會撞見各國來訪的遊客,大家也只是點點頭,揮一揮手,又各自掉入自己所營造出的幻想世界裡。





佩特拉建造於一個乾燥荒涼的峽谷之中,兩旁玫瑰紅岩壁自然形成了一條狹長彎道(The Siq),蜿蜒約有一公里長,成了來往遊客,稍稍喘息遮蔭的走道。不過在當年這可是一個絕佳好屏障,保護著佩特拉不受敵人侵襲。當年來勢洶洶的羅馬士兵,即便是萬馬奔騰,到了這裡也是一籌莫展,攻打不進去的。

一陣涼風徐徐吹來,方才的躁熱很快便一掃而空。靜坐了一會兒,旅人搖搖頭不自覺地微微一笑,是啊,終於來到這夢想神遊的古城,只是這份快樂和滿足一時是無可人分享的。

抬頭仰望峽谷一線天,旅人真正是樂不思蜀於旅途上。

走出峽谷,艾爾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阿拉伯文為寶藏之意)赫然映入眼簾,內心一陣驚喜油然而生。那玫瑰紅山壁中所雕建出的建築物,是那麼的獨拔偉麗,想想旅人要是有「玉蛟龍」的身手,少不得要暢快地飛簷走壁一番,好好地端詳這已存在二千多年歷史的容顏,是否依然婉約美麗?

正在發思古之幽情的旅人,不免想到二千年後的旅人,偶然間被某個探險家發現時,那一身白骨恐怕是無法讓人發出甚麼驚嘆號來。既然這副臭皮囊沒啥看頭,還是挽起袖子來,好好打造家園,好歹留給後代子孫幾個驚嘆號,才不妄為先祖之稱號啊!





艾爾卡茲尼神殿,
電影「聖戰奇兵」中的神秘殿堂。




居住在此的貝都因人相信,
在這個神秘宮殿裡,
無盡的寶藏依然沈睡著。

當年想一窺究竟的考古、尋寶、探險家等,
往往一進入古城,便從此人間蒸發。



擁有天然屏障的佩特拉城,是古代歐亞非的通商要道,早已為羅馬帝國所覬覦。屢攻不下的羅馬人,終於發現了佩特拉的死穴。整座城所依賴的水源,竟然位於峽谷之外,一旦為羅馬人切斷水源命脈後,佩特拉終於在西元106年為羅馬帝國所佔領。由於海上貿易日益繁榮昌盛,再加上一場大地震,加速摧毀了佩特拉,就這樣輝煌已極的一座商業重鎮,逐漸為世人所遺忘,深深埋藏在歷史的時光隧道裡,而不為人所知。


直到1812年被一位瑞士探險家伯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所發現,沈睡了兩千多年的佩特拉,才又死灰復燃的重現在世人的腦海裡。






地圖:http://www.cemsg.com/map/index.php?x=35.44249&y=30.32881&zoom=18


資料來源:


地圖:

Google map
http://maps.google.com/

earth online 地球在線>佩特拉古城地圖
http://www.earthol.com/

內容:

yahoo 奇摩部落格>芙安走天涯>玫瑰紅古城
http://tw.myblog.yahoo.com/guate104/article?mid=11160&prev=11244&next=11082

圖片:
yahoo奇摩部落格>芙安走天涯>玫瑰紅古城
http://tw.myblog.yahoo.com/guate104/article?mid=11160&prev=11244&next=11082